心經的「空性禪修」&生活實踐~明就仁波切《心經》開示第四日



明就仁波切的《心經》開示最後一部分,介紹「空性禪修」的要義,以及把《心經》帶到生活的實踐方法~

把《心經》意義帶到修持和生活

《心經》是佛陀最重要的空性禪修教導之一。雖然「空性」的道理是《心經》最主要的意義,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:如何去修持《心經》,如何將《心經》的意義帶到我們的修持上。單純從文字上解釋《心經》並不困難,真正的挑戰和困難,是將《心經》的意義帶到修持以及生活當中。

從禪修的面向來看,主要分為兩類:

一、「止」的禪修:就是包括之前提過的呼吸禪修。

二、「觀」的禪修:以《心經》來說,觀的修持,就是看著這個“我”、看著“我的感受”、看著“我執”。

但要如何去看“我”呢?以藏傳佛教來說,主要有三種方式:

方法一:純粹只是看著“我”,和我的感覺同在

第一種方式,就像第二天的課程提到的,是「不問問題」的方式,純粹只是看著“我”的感受,看著“我”的概念。

方法二:重複問自己“我是誰?”

第二種方式,是向自己提問。首先可以提出一些容易的問題,例如:只是問“我是誰?”、“我來自哪裡?”、“我到底是什麼?”就只是一直重複地提這個問題。

有一些傳承的修持,就只是專注在不斷地提問題,雖然沒有次第的練習禪修,但透過一再對自己提出這些問題,也能夠成就「止」的禪修。因為,問題本身就是專注的對境,問題的意義意涵,也成為了「觀」的對境、「觀」的修持

提問式修持的重點是,我們的「焦點放在哪裡」。有些人覺得“我”好像在頭部,有些人覺得“我”在心間,也有些人把焦點放在嘴部。所以這裡的重點是,你覺得這個“我”是哪裡的話,那就向這個方向去問問題、去提問。總之,不論感覺“我”在哪個地方,就對著這個方向去問:“我是誰?”

方法三:深入去問自己更多問題

第三種方式,要問更多的問題,不重複同樣的問題,而是更深入的觀察提問,例如:

“我”是這個身體嗎?

“我”是我的感受嗎?

“我”是這個名稱嗎?

“我”就是這樣的思想嗎?

“我”就是這樣的頭銜嗎?

“我”就是擁有權勢的人嗎?

等等更深入地去提問。今天我們就要更深入地,針對每一個部分去質疑、去提問。


深入去問“我是誰”的練習

首先,身體輕鬆地坐直,放鬆身體的肌肉,

現在先覺知到自己的呼吸。

接著提問:「我是誰?」

「我是這個身體嗎?」

「如果我是這個身體,那這個身體的哪個部分是我呢?」

「我是感受嗎?」

「我是各種念頭以及情緒嗎?」

「我是一個名稱嗎?」

「還是我是工作呢?我是工作上的一個職位嗎?」

「我是地位嗎?」

然後,現在放鬆你的身體還有心,就這樣安住一會兒。

下次當你非常生氣的時候,可以問這些問題。當你覺得很沮喪的時候,也可以問這些問題。當你覺得很貪著的時候,也可以問這些問題。當你感覺很憤怒、嗔恨的時候,也可以問這些問題。還有當你覺得很困惑的時候,也可以問這些問題。

在一開始,我們去問這些問題的時候,有些人可能會感覺到更困惑,也有些人覺得很頭疼,有些人甚至覺得很害怕,也有人感覺很開心。但無論如何,這些問題對我們幫助都很大。


《心經》的見地:「空即是色」

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 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
大與小的概念並不存在,當我們與更大的相比時,他就變成小了。但是大與小的概念如果真實存在的話,那麼大的應該永遠是大、小的應該永遠是小。「空性」的意思是,並沒有自性的存在,因此可以是無限的!就像如果我們要寫東西,就需要一張可以塗寫的白紙;如果要做數學計算,就需要有“0”,如果沒有“0”所有的計算都不可能發生;整個空間也因為是空的,所以一切得以在這裡存在著、發生著,所以我們說「空即是色」。

「色」與「空」是分開的嗎?他們是無法被分割的、是一體的,就像火與熱、水與濕,因此《心經》說「色不異空」、「空不異色」。了解他們是一體的,並不是分開的,這個觀點非常重要。


《心經》的見地:八種甚深

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

  1. 諸法空:前面提到的四甚深「空性」概念
  2. 無相:就是因為他是空性的,因此無法定義、無概念、無特性可以被定義的
  3. 不生:因為空性無真實存在,因此沒有出生、沒有發生
  4. 不滅:即然無生、如何能死?但是我們感受到自己被出生,經歷衰老,有一天會死亡,然而這些都是幻象。一但我們能夠證悟到「空性」,就不會再死亡,屆時我們將不在任何地方,卻又遍於一切地方。
  5. 不垢:因為一切是「空性」,並不真實的存在,沒有惡業、沒有不善不好的部分,這一切並不真實存在。[輪迴是空性的、輪迴中各種垢染是空性的]
  6. 不淨:同時所謂解脫業力、解脫輪迴也是「空性」的。[涅槃也是空性的] 了解涅槃是「空性」時,本身就是涅槃了
  7. 不增:空性之中沒有什麼可以增加
  8. 不減:空性之中沒有什麼可以去減少或排除的

以上是《心經》中關於見地的部分,接下來進入到禪修的部分,已經涵蓋於之前幾天的教授&練習中,因為這是我的教學模式。


《心經》的「空性禪修」

是故,空中無色,

無受、想、行、識;

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

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

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

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;

無苦、集、滅、道; 

《心經》的「空性禪修」練習是建立在四種基礎覺知上:覺知到身體、覺知到感受、覺知到心、覺知到一切現象(萬法)。佛陀初轉法輪教導時提到「四念住」,覺知到身體即是身體,以及身體是無常,感受、心與現象皆是同樣道理。佛陀二轉法輪教導:身是空性的、感受是空性的、心是空性的、一切現象是空性的。

  • 空性中無色:即深入的“我是誰”禪修練習
  • 無受:感受也是空性的,譬如舒適、不舒適...
  • 無想、無行、無識:屬於心的層面,覺知到心的空性
  • 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:《阿毘達磨俱舍論》中提及的蘊、觸、界,指一切萬法、一切現象都是空性的
  •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:十二因緣的循環,也是空性的
  • 無苦、集、滅、道:四聖諦是空性的
  • 無智亦無得:智慧與證得也是空性的

「空性禪修」的修持時,一切心上顯現的相,都是空性的!



《心經》的行持&結果

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

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

心無罣礙; 無罣礙故,

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

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

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我們在生活中不需要特別去增加什麼、刻意的增長什麼。因為並沒有什麼要達到,一切都是「空性」的。然而,在我們證悟「空性」之前,一切在幻象中存在的「世俗諦」都必須要尊重且依靠,我們還是有業力、還是有緣起,還是要做好事、助人、積聚善業等。就好像我們知道杯子是空性的、水是空性的,但是現階段如果不喝水,我們就會死,即使死亡也是空性的。原因是我們仍在迷惑的幻象當中,因此必須尊重世俗的層面。

於此同時,在內心中保持一種寬廣的見地,在心中了知一切都是「空性」的,知道輪迴即涅槃,一切的苦與煩惱都是空性的。因為這樣的認識,而讓心坦蕩&無懼。了知了「空性」之後,心就不會窒礙在各種概念上,也因此能真正達到沒有恐懼、沒有痛苦。如果我們能這樣去修持的話,最終就能成就佛果、成就佛道。


2021年9月5日明就仁波切「心經」開示第四日開示摘要

開示:詠給 . 明就仁波切

中譯:妙融法師

0 Comments